製作

在馬來文化根基裡,椰漿飯的馬來文拼音是Nasi Lemak,Nasi 是飯,Lemak 是脂肪,指的是椰漿。這個飯的名稱來自它的烹飪過程,那就是把飯浸泡在濃
椰漿裡後再把飯與椰漿的混合物拿去
蒸。有時候,會在蒸煮過程中把打了個結的班蘭葉放入飯裡,以增加它的香味。必要時,也可加入其他的香料如黃薑與香茅,以增加香味。

傳統上,一盤椰漿飯裡要有黃瓜切片、小江魚仔、已烤了的花生、已攪炸過的蕹菜、全熟蛋、印度式醃菜與熱辣醬料(馬來話稱作Sambal,參峇醬)。椰漿飯也可以有別的佐料,如雞肉、章魚或烏賊、鳥蚌、
牛肉咖哩(把牛肉燜在椰漿與香料的混和物)或「巴魯」(牛
肺)。傳統上,大多數的佐料是熱辣性質的。
椰漿飯傳統上是被用來當早餐吃的,而它也在清晨開始就在馬來西亞的路邊檔口販賣。它通常是被報紙、油紙或香蕉葉包住賣的。無論如何,也有些餐廳把它盛在盤上當午餐或晚餐吃,讓它有機會被認為是一大佳肴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