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
經過百年的發展,炒粿條流傳至馬來半島各地,甚至出現馬來人版本的炒粿條,其馬來名稱也取潮州話的音譯:Char Kway Teow,但特色與華人版本有所差異。經過三代華人的流傳,從原本潮州風味的「潮州炒粿條」,慢慢簡化成符合本土的「炒粿條」,馬來半島各州的炒粿條也開始出現些許差別。吉隆坡的炒粿條時使用的粿條較為細長,在炒製的過程中,也會添加黃麵增加口感;檳城人所使用的粿條較為寬厚,主要以醬油和魚露調味,因此顏色較淺。在霹靂的怡保和金寶一帶,甚至將炒粿條名稱更換至「炒蚶蛋粉」,徹底融入當地廣東人中。炒粿條常見於廣東潮汕地區,其做法與廣府人的干炒河基本雷同,加入蛋、血蚶、豆芽、臘腸、蝦子,黑醬油,炒得色深味濃。在潮汕一帶,蚶是錢的象徵,有開枝散葉、榮華富貴之意,潮州人習慣將血蚶用開水燙熟,搭配魚露而食。但在馬來半島的赤道氣候中,食物保存不易,加上移居檳城的潮汕人士改變口味,利用家鄉慣有的食材,再加上黑醬油及辣椒醬,炒出具有檳城特色的炒粿條。
煮法

由於炒粿條的味道和佐料都大同小異,因此火候和炒的功夫得有特色,才能吸引顧客。在檳城仍然可以找到用炭火代替煤氣來烹飪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